并购热潮、“大鱼”上市 物业大洗牌后会是新蓝海吗?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:孔海丽
过去一年间,物管市场波澜壮阔,并购规模创历史新高。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1年物业管理行业并购交易金额约362.5亿元,相比2020全年交易总额大幅增长约243%,其中不乏百亿级并购。
“大鱼吃大鱼”成为新趋势,而头部物企高速扩张的另一面,则是流动性出现问题的房企整售物业断臂求生,一时间,“资金困难,先卖物业”此起彼伏。
物业资本市场方面,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上下半场,上半年火热、下半年降温,物企上市之路开始坎坷、股价明显回调、PE倍数腰斩、市盈率下降。
2021年底,以行业巨头万物云延宕多年终于宣布上市结尾,2022开年,以“尖子生”龙湖智创生活分拆赴港上市再开一局,行业内最后的“大鱼”走入资本市场,但物业估值已经走下神坛,顶峰之后,资本市场对物业板块的想象力快速消退。
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之后马太效应凸显,这一年,是物业的黄金发展期,还是进入新蓝海之前的鏖战?经过大洗牌之后的物业市场,未来还有哪些机会?
大洗牌后的物业行业集中度提升,市场分化加剧。视觉中国
并购空前
2021年9月,碧桂园服务接连发出公告,拟以100亿元收购富力物业、以33亿元收购“物业排名前列股”彩生活的部分核心资产邻里乐,大手笔并购业界瞩目,新增合约面积更是“一骑绝尘”。
而就在上半年,碧桂园服务刚以54.32亿元将蓝光嘉宝收入囊中,三笔并购代价总计187.32亿元,令碧桂园服务成为物业行业全年较大的“并购王”。
碧桂园服务的大肆收购只是行业的一个切面。中指研究院统计发现,2021年物业管理行业已披露相关信息的并购交易达77宗,涉及并购方36家物业企业,交易金额约362.5亿元创新高,相比2020全年交易总额大幅增长约243%,且大额交易多发,并购主体以上市企业为主。
克而瑞物管研究院通过对市场公开披露信息监测发现,加上非上市物企的收并购,2021年物管行业发生的企业并购案涉及金额已超过400亿元,这个数值是2020年的四倍。
分析并购热潮可以发现,不同于以往“大鱼吃小鱼”的传统逻辑,2021年物业行业的并购“大鱼吃大鱼”频繁发生,除了上述碧桂园的三笔收购案,宣布上市前的龙湖智慧服务也相继收购亿达物业全部股权、收购楷林商务服务、收购美好幸福物业、向九龙仓集团收购其旗下中国内地部分物管企业100%股权等。
万物云也在积极扩围,相继收购三盛集团旗下的伯恩物业,并以换股方式招揽阳光城旗下物业公司阳光智博,其中,伯恩物业是福建地区规模较大的物业企业之一,管理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。
克而瑞物管认为,“大鱼吃大鱼”现象的出现,主要是由于2021年受地产融资政策收紧的影响,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房企为缓解流动性压力,选择出售旗下物企,由此引发行业多项重大收并购。
“民企资金链空前紧张之下,不得不出售资产偿债。”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:“相比土地和在建商品房项目,估值高、有‘现金流奶牛’之称的物业,正是较佳的出售对象。”
蓝光嘉宝、富力物业、彩生活邻里乐、三盛旗下伯恩物业、阳光城旗下阳光智博都是典型的“售出物业救开发主业”的案例。
据不完全统计,碧桂园服务、合景悠活、万物云2021年并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。
但这种情况下的大规模收并购并不是良性循环,正如万物云CEO朱保全所说的那样,“过去两年物业成香饽饽、成了未来,现在地产不行,大家就把‘未来’给卖了。”
朱保全认为,高额的收并购其实会带来隐忧。“今天的物业行业买卖价格很高,动辄几十亿上百亿,但是这些钱,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流到业主,而是在股东之间在进行转账。”
“如果在资本对赌之下,我的公司卖给你,买我的人一定会谈未来几年的经营利润率。对于我来说,一定是赚钱是排名前列位的,在这个时候,我有可能就会能省则省,但是这恰恰是对整个资产最严重的践踏。”朱保全说。
近期以来,物业管理行业的并购市场开始转冷,不仅表现为当前并购数量减少,也表现为并购定价趋于理性。
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1年物业并购标的估值水平在7.45倍到26.9倍之间,相比2020年的平均估值水平下降约20%。
“并购市场的降温晚于二级市场估值的下降,但降温仍是趋势。”中信证券指出,物业并购市场的降温是对盲目追求物业管理权行为的警示。
资本趋冷
2021年底和2022年初,万物云与龙湖智创生活的上市节点并非情理之中,毕竟物企的上市热潮已经褪去,各项数据都在下滑。
克而瑞物管数据显示,2021年上半年物企上市热情持续火热,行业迎来企业集中递表期,有28家物业企业递表时间集中在上半年。
而把时间拉长到全年,数据并没有以高速的态势递升。截至2021年12月31日,物业行业全年新交表企业累计34家,虽然总数量明显高于2019年的9家和2020年的19家,为迄今年度递表企业数之最,但下半年仅有6家,资本市场遇冷,预期的上市高峰并未到来,物企上市进程受挫。
实际计算下来,年内新增实现上市的物企共14家,较2020年还减少4家。
递表物企中,中南服务、祥生活服务和中梁百悦智佳在历经二次递表后,通过聆讯而后续进展不明,目前祥生活服务聆讯资料已呈失效状态,并表示将暂缓上市。
除了上市转冷,上市物企的估值也出现大幅调整,中信证券指出,当前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物管公司,在过去六个月市值合计缩水41%,其中跌幅较大的达到72%。
股价方面,克而瑞物管表示,截至2021年末,上市物企下跌23.69%,其中港股通物企下跌29.09%,恒生物业服务和管理指数下跌46.74%,物业股板块的整体表现劣于大盘指数。
“2021年上市的物企市盈率明显回落,市盈率基本上在10倍至20倍。”克而瑞物管数据显示,此前物企上市即获得30倍乃至40倍市盈率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,2020年末,物业板块平均PE为36.9倍,而目前物业板块市值均值仅为17.5倍,相较2020年降幅52.6%。
物企估值大滑坡,克而瑞物管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,一是随着上市物企的增多,在其稀缺性减弱的同时,资本市场对物业行业的认知越来越充分,市场回归理性;二是由于目前多数地产背景的物企对于母公司的依赖度仍然较高,受地产母公司业绩下滑影响,业绩的不确定性增加,也造成了其估值下滑。
因此,如何增厚估值,扩大想象空间,也成为物企发力的重要方面。
其中,追求“科技”属性的两大代表企业——万物云和龙湖智创生活均在科技方面投入了大量成本,以期减少这个行业的人力成本,打造出新的盈利模型。但目前为止,两家待上市的标杆物企中,“科技”支撑起的业务成色依然未能摆脱物业服务底色。
此外,物企拓展业务边界的趋势更加明显。中指研究院表示,非住宅业态已成为企业新增拓展的重要方向,不断延伸至商办、医院、学校等非住宅业态及城市服务等领域。
马太效应凸显
大洗牌之后的物业行业,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市场分化加剧。
中指研究院监测发现,2021年TOP10物企以在管面积计的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10.17%提升至16.1%,且百强企业由2020年的49.7%提升至52.1%,首次实现占比过半。
从具体企业来看,规模较大的碧桂园服务,在管面积已达6.44亿平方米,而规模最小的兴业物联仅有在管面积约360万平方米,前者是后者的约179倍。44家港股上市企业的在管面积均值为1.14亿平方米,处于均值以上的企业共有14家,均值以下的企业共有30家,头部企业的优势明显。
中指研究院梳理财报数据发现,截至2021年上半年,港股上市公司在管规模TOP5的管理面积均值为4.6亿平方米,TOP5-10的在管面积均值约2.1亿平方米,TOP11-20的在管面积均值约1.0亿平方米,TOP21-30和TOP31-40在管面积均值分别为0.4和0.2亿平方米。
中指研究院预计,未来收并购市场“大鱼吃大鱼”的现象仍将发生,行业未来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,同时市场分化也将加剧,行业整体呈现出一种“长尾效应”,头部企业凭借突出的规模优势,赢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和期待。
克而瑞物管的观点与之一致,认为从长远来看,物管行业并购仍会进一步加剧,行业马太效应将愈发凸显。
“2021年年底恰是中小物管公司实控人和股东觉醒的时间点。”中信证券表示,物业市场可能会沿着“冷却——较低价格成交——达到新均衡”的路线发展,预计2022年仍会出现活跃的并购交易,只要竞争仍然存在、规模经济存在,行业并购就会迎接新的高潮。
新的宏观环境也为物业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。李宇嘉认为,快速建设时代结束了,进入存量管理时代,能够把物业管好的企业,就能获得最广大业主的现金投票,尽管现在物业盈利能力不高,但未来的盈利能力将会爆发式增长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